东方经济网

美团补贴熄火背后: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才是竞争核心

2018-05-09 12:58    来源:焦点中国网      字号:

  3月份,美团打车正式进军上海,提供出租车及快车服务。在南京试水一年之后,美团打车迈出了布局全国市场的第一步。据美团打车对外公布数据,在上海上线不到20小时,订单量即突破10万单,两天后日完成单量突破30万单。

  美团打车能够在3月如此疯狂,是因为其“零佣金”、“低佣金”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新司机加入,并用各种优惠补贴烧来了大批量追求“低价乘车”的用户。但从4月下旬开始,上海的美团打车司机们发现,不但订单变少了,补贴也没那么频繁了,这场人们原以为会重燃的补贴大战,才刚刚开始便已呈现平息的迹象。

  大战双方:美团停止烧钱无人接单滴滴陷入合规困局

  在《国际金融报》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上海美团打车”相关的QQ群、微信群内,网约车司机们都在吐槽,最近的收入在不断减少,不仅仅是订单数量少了,补贴也少了,呈现双降的趋势。一些司机向记者分享,现在一天的流水大约400元多一点,而租车、油费、吃饭等成本加起来一天就要近400元。

  “没什么可赚的了”、“没意思”,这大概是这些美团司机近期最大的感叹和焦虑。有司机称:“从8点半开始,3个小时仅接了4单,除去油钱就赚几十块。”即便在晚上订单会比白天多,但整体算下来“每天能有十七八单就不得了了”。

  “是不是美团长期亏本烧钱顶不住了?”一些司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要知道在一开始,很多人便是冲着美团烧钱的架势入场的,因为在上一场补贴大战中,很多司机吃到了甜头,现在发现补贴少了之后,不少司机就不愿意接单了。

  

  同样日子不好过的还有滴滴。作为这次的大战的另一始作俑者,滴滴近期负面不断,5月7日滴滴在广州出现司机持刀威胁乘客删差评的视频,在9日的北京人民广播FM103.9《交通新闻热线》中也报道了北京一女士被滴滴的违规运营车辆撞伤并逃逸的事件。在调查中媒体发现滴滴很多司机都不是本地户籍司机,车辆是从租赁公司而来,当被执法部门查到触发后滴滴还会给司机报销罚款。一味的烧钱扩张,给滴滴带来的是合规困局,尤其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滴滴在合规上是举步维艰。

  

  烧钱抢来的市场“根基不稳”

  曾经有业内专家说,网约车这条新赛道是被资本硬生生补贴砸出来的,网约车上半场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资本的竞争,简单而粗暴。但在网约车下半场,这条路行不通了,因为烧钱抢来的市场“根基不稳”,它不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在愈加严格的市场监管面前也显得无比“脆弱”。

  在网约车新政出台后,市场监管越来越严格。美团打车在上海出现大量改牌、刷单等钻网约车规则空子的黑产行为,带来了大量不合规的司机。但市场监管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严厉,交通运输部连发三文,要求运输市场公平竞争,“烧钱大战”不可持续,呼吁网约车发展要“脱虚向实”。各地也都针对网约车过度补贴和非法运营进行打击,美团、滴滴频频被相关部门约谈,最终双方都表示将停止高额补贴并加强管理。

  

  有资深互联网观察家表示,网约车企业在入局时进行补贴是市场行为,但这种情况必然难以持久。即便是没有政策监管,一两个月后补贴也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参与到这场狂欢中的网约车和用户都会随之减少,这是市场的自我淘汰机制。

  人民日报在针对美团滴滴烧钱大战的评论文章中,也一再强调“烧钱未必能顺利抢下市场份额”。因为出行是一项高度私密化的日常活动,消费升级趋势下,安全、隐私、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和品质化才是企业应该付诸心血的“兵家必争之地”。

  烧钱之后,市场仍将以服务、品质为导向

  “服务”、“品质”、“法治”,这都是网约车未来发展的关键词,网约车市场的竞争终归要从价格转向服务,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消费体验。在这场网约车大战中,虽然美团打车在一开始取得的成绩令人侧目,但市场热度远不如上一次价格战来得高。因为许多消费者已经明白,价格战在带来低价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低劣的出行体验。

  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有不少网约车用户都表示,目前乘坐网约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高频习惯行为,但正因为如此,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乘坐更加合规、舒适的网约车,不用再为与司机争执投诉、订单无故被取消、司机服务体验差而烦忧。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网约车企业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服务、品质才是稳固市场的根本。我们不妨分析市面上口碑较好的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的运营思路,它们都采用B2C模式切入中高端用车人群市场,既避免了不合规车辆和司机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弊端,又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网约车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态,本就不该走上“野蛮生长”的道路,要通过不断升级服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网约车应当不断完善和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服务,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并充分利用自身的用户粘度来进行新业务的拓展,让服务走上精细化、个性化的道路。

  未来的出行行业,必然是网约车、出租车以及其它公共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才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网约车平台也需要不断规范经营服务行为、提升服务品质和内容,才能够进一步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的合法权益,给消费者带来更具品质感、专属感的个性化出行体验。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洋
相关文章
  • 热图
  • 精彩瞬间
  • 精彩新闻
  • 随便看看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jvbao#sw2008.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