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经济网

女儿笔下的许世友将军《父亲》一书隆重上市

2017-12-27 16:01    来源:中网资讯      字号:

  许世友,这三个字给人的印象,就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代名词。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许世友上将的一生就是浴血奋战、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一生;同时,许世友身上也有太多太多的传奇故事——带枪吊唁毛主席、饮中豪杰的称号、一身真传的少林功夫等,哪是真,哪是假,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让人分辨不清。

  中国人民爱戴这位传奇将军,“许世友将军纪念馆”“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相继落成,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接待着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参观。作为许世友将军的女儿华山女士,她看到人民群众这么喜欢听、喜欢讲自己父亲的经历,也被深深触动,于是决定以女儿的视角、用亲情的笔触再一次书写自己的父亲,来说明一代将军许世友的生命光彩是可以超越不同文化与国家的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华山女士《父亲》一书的诞生记。

  据悉,2017年年底,该书开始在中国各大城市陆续上市。这是市场上第一本以女儿的视角书写许世友将军的读本,也是时隔数年之后,对许世友将军一生传奇的一次真实解读。书中不仅有很多第一次出现的珍贵历史照片,而且对一些民间传闻进行了客观真实的复原。

  书写一颗爱党爱国的志士之心

  爱党、爱国、爱民,是贯穿许世友将军一生的为人做事准则,恢复建造南京长江大桥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这做“争气桥”的顺利完工和国际影响力离不开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力推和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巨大生产力遭到“文革”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在最混乱的全面夺权阶段,国家损失最为惨重。与此同时,即使社会生产秩序几乎完全被打乱了,仍然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保持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传统,明里暗里抵制那些破坏生产的逆流。

  许世友当时的工作条件比那些正在挨整的领导干部要好得多。以他做人的原则与个性来讲,在任何处境下,他都不会放过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决心恢复建造南京长江大桥。

  在中苏关系破裂、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工程设计和材料供应不断遭遇困难的环境下,“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得最好”的军人风骨,自始至终贯穿于许世友领导建桥的整个过程中。“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机械给机械。”许世友言出必行,在施工紧张的日子里,许世友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既当指挥员,也当战斗员,以使自己的“发言权”更加切合实际。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力量和设备物资,给予大桥建设以源源不断的支持和援助。宏图在前,领导有力,群众的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拔江而起的桥面上,打桩的轰鸣声、载重车的喇叭声、指挥起重机的哨子声,汇成了一部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原定1968年年底建成通车的铁路桥,在1968年9月30日提前建成;而原定1969年7月1日通车的公路桥,也于1968年12月29日正式完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主席的这句诗将南京长江大桥所肩负的冲天干劲与豪迈理想完美地烘托出来。

  讲述一段悲壮厚重的战友情怀

  许世友是一名战将。毛泽东主席曾说:“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邓小平也评价他为:“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而许世友本人也非常看重自己一生的战斗生涯,他在“告老还乡”写回忆录的时候,经常和下属说:“我打了一辈子仗,大仗小仗不计其数。打了些好仗,也有打得不好的,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和教训都是财富,对后人都有用,应该很好地写出来,也算是我对人民、对军队再做点贡献。”

  在《父亲》这本书中,再现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战斗场景,比如“马石山十勇士”在势单力薄的险境下解救了数千名被日寇围剿的老百姓;首次记录了许世友将军的战马燕青与许司令的生死之交;生动回忆了二十七军这支光荣的队伍与许司令一生的战友亲情;不乏幽默地记录了许司令下连当兵的执拗和荣耀。

  这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都会感慨和平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无比缅怀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与革命气节。

  绘刻一幅父慈子孝的亲情画卷

  刚硬倔强的许司令,却有不为人知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一面,这一面可能只有他的至亲才能知晓。

  许世友土葬,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其中的缘由却被传得五花八门。事实上,许司令的理由很简单,他对毛主席说:我从小离家,一直没在母亲身边尽孝,我死后要和她老人家做伴,跟她一块葬在土里。可见,母亲是许世友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许世友参军以后,几十年戎马倥偬,顾不上对老母亲尽孝,为此内心常感歉疚。红军时期,他曾经两次冒险回乡探母,但老家仍在敌军控制下。第一次,他只能趁夜潜归;第二次,他只能远望着家乡老屋,流泪叩首。

  1952年,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父亲,终于请假探家一次。他进了村庄,远远看见奶奶,就奔过去长跪不起,流泪叩头。老母亲也是喜泪纵横,泣不成声。乡亲们拥过来百般劝慰,才把许司令扶起来。

  1959年秋天,许世友外出看地形,行程中特意路过家乡。这次,他是突然归来的,当远远望见74岁的老母亲,弯着瘦弱的老腰,提着一把破旧的镰刀,在山上割喂猪草时,许世友大叫一声,一路哭着奔过去,硬是把老母亲背回老屋。

  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却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像小孩儿一样大声哭泣,从中我们窥见到了一代开国上将的孝子之心。

  这些故事,只是《父亲》这本书中的几个缩影,但是每每读到它们,总是被老一辈无产阶级的精神世界所深深感动。他们饱经磨难、百折不挠,永远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直到告别这个世界。这份精神世界的珍贵礼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洋
  • 热图
  • 精彩瞬间
  • 精彩新闻
  • 随便看看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jvbao#sw2008.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5